“低端锁定”威胁亚洲经济体

发布时间:2021-08-09

「本文来源:半月谈网」

今年1 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指出,亚投行将聚焦建设绿色、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等五项重点工作 李鑫/ 摄

李颖婷崔晓敏

受疫情深度影响,亚洲和全球产业链面临严峻挑战。外部环境的变化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供应链安全考量制约全球分工效率提升,共同加剧了发展中经济体被“低端锁定”的风险。在这一背景下,亚洲经济体只有抱团取暖,加强域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实现亚洲产业链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

亚洲产业链遭遇“逆风”

全球金融危机后,制造业空心化、失业增加、贫富差距扩大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逆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世贸组织多边谈判陷于停滞,主要发达经济体贸易壁垒增加,全球产业链参与度下降。另一方面,区域性突发事件及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阻碍全球产业链正常运行。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加速了产业链的多元化,推动其向区域化或本土化收缩。

外部环境变化打破亚洲产业链原有平衡,引发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从总量上看,依赖国际分工而发展起来的亚洲产业链遭遇冲击;从结构上看,外部环境变化将促使亚洲产业链在各经济体及不同行业间进行调整。在中低端产业上,亚洲经济体在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上依然享有绝对优势,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于中低端产业在经济体之间的转移。而在高端产业上,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明显提升了技术转移的壁垒,限制亚洲经济体通过学习模仿实现经济增长和赶超的可能性,甚至使一些经济体可能陷入被“低端锁定”的困境。

中国是亚洲产业链的中心,也是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经济体之一。中美贸易摩擦、有的发达经济体试图与中国“脱钩”、产业链“去中国化”以及加速制造业回流等举措,不仅影响中国的全球分工地位,还危及亚洲产业链的稳定与安全。根据联合国贸发会数据,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亚洲产业链的区域内贸易水平同比下滑2.3%,整体贸易水平也下降逾2个百分点。

深度合作具有天时地利

亚洲产业链发展迅速,且域内经贸往来密切。20多年来,亚洲经济体逐步从以美国为核心的“亚太社团”中分离,形成了与欧美产业链规模大体相当的亚洲产业链。2000年至2017年,亚洲区域内增加值贸易占比上升约6个百分点,且东亚地区在亚洲区域内增加值贸易中占比接近80%。亚洲区域内的中间品贸易在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行业、化学和制药行业以及焦炭和精炼石油产品行业尤为突出。

亚洲经济体资源禀赋多样化,制造业层级梯度化。根据资源禀赋及出口产品结构特征,亚洲主要经济体可分为自然资源型、低等技术产品制造型、中等技术产品制造型和高等技术产品制造型四类。从亚洲产业链的分工、竞争与合作关系看,亚洲经济体在中高端产品制造上存在互补关系;在低端产品制造上总体仍然呈现为竞争关系,但随着相关产业在区域内的再配置,各经济体在该领域的关系也逐渐向互补转变。具体而言,亚洲纺织服装产业链、电子产品产业链中的中低端产品呈现出国别“雁阵”的演变特征,但电子产品产业链中高端部分仍主要由区域内发达经济体掌控。

外部环境变化为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合作动力。一方面,亚洲经济体只有抱团取暖,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链合作,方能避免被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低端锁定”的风险。另一方面,疫情为亚洲产业链进一步融合提供了机遇。亚洲在合力抗击疫情和产业链修复上的突出表现,以及逆全球化和疫情下全球产业链暴露出的内在脆弱性,进一步凸显了区域产业链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重视共同市场与技术合作

要拓展均衡的多元化市场。多元化不仅表现为贸易伙伴数量的多元化,还表现为贸易伙伴份额的均衡化以及产业链分工的不断细化。从贸易伙伴数量看,20多年来,中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越南的对外合作市场数量不断增加。“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度提出的“棉花路线”“季风计划”,都有助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贸易伙伴数量和分散产业链风险。但从贸易伙伴份额的均衡化看,亚洲多数经济体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产业链分工细化程度来看,亚洲经济体仍需不断深化内部合作,充分对接区域内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产业链关联逐渐从竞争转向互补。

要加强区域一体化和共同市场建设。亚洲经济体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在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上可以优势互补,国别和区域产业链有分工优化、提质增效及差异化竞争的空间。同时,增加区域一体化程度、减少亚洲经济体对区域外增加值的依赖,不仅有助于降低外部环境变化对亚洲产业链的影响,还有助于对接亚洲内部的供给和需求,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鉴于过去亚洲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产业链融合主要依靠自由市场和双边协定,缺乏区域层面的贸易、投资和制度协调安排,当前亟须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的自贸协定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建设。

要深化区域内技术交流合作,推动亚洲产业链转型升级。在电子和机械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上,亚洲经济体普遍对欧美存在一定依赖,应率先加强区域内科技创新合作和科技人才交流,打造区域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集中区域内优势力量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水平,降低被美欧“卡脖子”的风险。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应做好区域内产业链对接和融合,促进资源向高效率、高科技行业流转,推动亚洲整体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上一篇:协会联合国及国际公共采购委员会举办“注册联合国采购供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主办单位: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城乡融合发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