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防疫短板,增强亚洲经济整合发展动力

发布时间:2022-04-28

弥补防疫短板,增强亚洲经济整合发展动力

周密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5月20日在东京召开的第二十六届“亚洲的未来”国际论坛上表示,亚洲整体疫苗接种率仍大幅落后于欧美。事实上,亚洲与欧美之间在卫生防疫和经济发展两个方向上形成了比较大的反差。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2021年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产出将同比增长8.6%,高于发达经济体3.5个百分点。但如果无法及时弥补和提升亚洲的公共卫生短板,可能对亚洲经济发展形成拖累,或进一步增加东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极性,形成更多对立。

亚洲国家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烈、地区内经贸人文联系紧密,但在公共卫生管理上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疫苗生产缺口依旧明显,主要体现在产能不足、物流支撑体系薄弱和疫苗监管协同不足等方面。二是病患治疗和精准防控不足,部分国家因病患集中导致医疗体系无法负担,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三是科学防控理念仍待普及与推广,不少民众对通过疫苗接种减缓病毒传播、降低对人体健康影响等方面还不接受。这些短板使得部分亚洲国家遭受多轮新冠疫情的暴发,而亚洲地区走出新冠疫情阴霾的周期可能变得极为漫长。

2020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多数国家采取了对社交活动的限制,对社会生产和服务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当限制性措施变得更为严格、持续周期更长,或在疫情反复时不规律地改变,社会经济活动出现了严重紊乱,增加经济复苏的难度和风险。面对挑战,亚洲国家积极使用宏观政策资源,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稳定市场预期,但也因此需要新的资金流入。对此,周小川提出,亚洲需要吸引新资金以稳定宏观经济,需要强化金融开放的制度性安排,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关系”倡议、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等倡议的对接,推动亚洲区域内的资金流通。

亚洲经济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在新冠疫情冲击下,欧美国家加大了货币投放力度,以超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对包括亚洲在内的经济体产生了巨大的外溢冲击,改变了国际市场上各类金融资产的收益预期,也对实体经济活动产生明显冲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国央行正在逐步调整资产配置,亚洲地区的货币获得更多亲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亚洲经济的优势。

IMF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各国央行持有的美元储备占比已经降至59%,达到25年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储备占比在20%上下波动,包括澳元、加元和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储备占比之和逐渐上升至9%。不过,应该看到,这一趋势并非一成不变,美联储的政策调整对各国央行和市场的影响依旧巨大,要持续增强亚洲经济的吸引力,需要保持稳定和强大的发展动力,需要各国通过协同实现更好的资源要素、产业配合和发展模式的整合。

对新冠疫情传播的有效控制是经济复苏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除了将弥补公共卫生防疫短板作为亚洲国家协同的重点之外,各国还需要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条件下积极做出回应。亚洲国家需要在履行气候变化承诺的约束下,达成绿色发展共识,寻求降低经济复苏成本的有效路径,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为新能源的技术进步减少政策约束、创造更多应用场景,增加信息互通,为跨国研发协同、供应链协同和供需对接提供更好的条件。

亚洲国家需要充分发挥区域内的产业链协同优势,以相似的文化传统与紧密的经济合作为基础,通过政策创新和战略对接降低企业经济活动的无效性,充分激励市场创新,以有序竞争减少与欧美同行在数字经济时代竞争上的差距,探索符合亚洲地区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应用和服务,响应各国因社会年龄结构差异形成的多元需求。在符合各方利益的发展中弥补短板,帮助最不发达亚洲经济体的企业充分使用RCEP等国际经贸协定规则,减少数字鸿沟对各方发展的制约。(责任编辑:郭素萍)

本文来源:中国网观点中国


上一篇: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建行烟台分行全面推进落实“金融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主办单位: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城乡融合发展委员会